精彩小说尽在文科书院!手机版

文科书院 > 其它小说 > 讲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讲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郝文达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网文大咖“郝文达”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讲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其它小王七二青是文里的关键人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第一篇劳山道士县里有个叫王七的书是大户人家的少打小就痴迷修道 —— 总听人说 “得道能成穿墙不用门”,心里早就痒得不后来听说崂山满是仙他立马收拾行背着书箱就往崂山恨不得插上翅膀飞过爬了大半天王七终于在一处山顶看见座道观:青瓦白墙藏在松树林连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都透着清道观门一个道士盘腿坐在蒲团白发垂到衣眼神亮得像含着星浑身透着股仙风道骨的劲儿...

主角:王七,二青   更新:2025-10-16 04:22:4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篇劳山道士县里有个叫王七的书生,是大户人家的少爷,

打小就痴迷修道 —— 总听人说 “得道能成仙,穿墙不用门”,心里早就痒得不行。

后来听说崂山满是仙人,他立马收拾行李,背着书箱就往崂山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过去。

爬了大半天山,王七终于在一处山顶看见座道观:青瓦白墙藏在松树林里,

连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都透着清净。道观门口,一个道士盘腿坐在蒲团上,白发垂到衣领,

眼神亮得像含着星光,浑身透着股仙风道骨的劲儿。王七赶紧上前作揖,

跟道士聊起修道的事。道士说起道法来,一套套的,听得王七眼睛都直了,

当即就跪下来求拜师。道士笑着摇头:“修道要吃苦,你这娇生惯养的少爷,怕是熬不住。

”王七拍着胸脯保证:“师父放心!我不怕苦,再难我都能扛!”那会儿道观里有不少徒弟,

傍晚都回来了,王七跟着一一作揖问好,就这么留在了观里。第二天天刚亮,

道士就喊王七过去,递给他一把斧头:“跟大伙儿一起去砍柴吧。” 王七赶紧接过来,

心里还美滋滋的 —— 觉得这是修道的第一步,再苦都值。可没坚持一个月,

王七就扛不住了: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有的地方还破了皮,

一沾汗水就疼;脚上的鞋磨破了两双,走一步疼一下;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回来,

累得倒头就睡。他私下里打起了退堂鼓:“这哪是修道啊,跟家里雇的长工似的,

再这么下去,仙没修成,人先垮了!”这天晚上,王七砍柴回来,

老远就看见道士跟两个客人在院里喝酒。天已经黑透了,院里没点灯,

可桌上的酒菜看得清清楚楚。他正纳闷,就见道士拿起一张纸,剪成镜子的样子,

往墙上一粘 —— 瞬间,月光从纸里洒出来,满院都亮堂堂的,

连地上的草叶都能看清纹路!徒弟们围在旁边,有的端菜,有的倒酒,忙得不亦乐乎。

一个客人笑着说:“这么好的夜晚,光咱们喝没意思,得让大伙儿也尝尝。

” 说着就从桌上拿起酒壶,给每个徒弟倒酒,还叮嘱 “都喝尽兴”。

王七心里犯嘀咕:“就这么一个小酒壶,七八个人哪够分?” 可没想到,

大家拿着碗、瓢轮流接酒,酒壶里的酒却总也倒不完,喝了半天还是满的。

王七看得眼睛都直了:“这就是仙术啊!”又过了会儿,另一个客人说:“有月光有好酒,

就是太安静了,不如把嫦娥请来跳舞?” 说着拿起筷子,往墙上的 “月亮” 里一掷。

奇迹发生了 —— 一个美人从月光里飘了出来,刚开始只有一尺来高,

落到地上就长到跟常人一样高。她腰肢纤细,脖颈秀美,跳着《霓裳羽衣舞》,

裙摆飘起来像云朵似的。跳完舞,她又开口唱歌,声音清亮得像箫管,唱的是 “仙啊仙啊,

我要回去啊,怎么把我困在广寒宫啦!”唱完歌,美人盘旋着飞起来,一下跳到桌子上,

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她就变成筷子不见了。道士和两个客人哈哈大笑起来。

第三个客人说:“今晚太开心了,可我喝不动了,不如咱们去月宫里接着喝?” 说着,

三个人就往墙上的 “月亮” 走,脚一踩进月光里,就真的进了月亮里!徒弟们围着墙看,

能清清楚楚看见三个人坐在月亮里喝酒,连胡子眉毛都看得明明白白,

就像镜子里的影子一样。过了一会儿,月光慢慢暗下来,徒弟们赶紧点上蜡烛,

再看院里 —— 只有道士一个人坐着,两个客人不见了,桌上的酒菜还在,

墙上的纸还是那张剪出来的 “月亮镜”。道士问徒弟们:“酒喝够了吗?

” 大伙儿齐声说 “够了”。道士又说:“够了就早点睡,明天还要砍柴。

”王七看得心潮澎湃,之前想回家的念头早抛到九霄云外了:“只要能学到这仙术,

再砍半年柴都值!”可又砍了一个月柴,道士还是没教他任何仙术。王七实在忍不住了,

找到道士说:“师父,我从几百里外跑来求道,就算学不到长生不老的本事,

至少教我点小法术吧?这两三个月,我天天砍柴,在家都没受过这苦。

”道士笑着说:“我早说你吃不了苦,现在果然没耐心了。明天我就送你回家。

”王七急了:“师父,我砍了这么久柴,您就教我个小法术,我也算没白来啊!

”道士问:“你想学什么法术?”王七赶紧说:“我看您走路,墙都挡不住,

我就学这个穿墙术就行!”道士笑着答应了,传给他一段咒语,让他念完后喊 “进去”。

王七对着墙站着,念完咒语却不敢动 —— 怕撞墙。道士催他:“试试啊!

” 王七咬咬牙往前走,刚到墙根就被挡住了。道士说:“低下头,别犹豫,往前冲!

” 王七深吸一口气,往后退了几步,朝着墙就冲过去 —— 奇怪的是,撞到墙的时候,

只觉得轻飘飘的,像穿过一团棉花,再回头一看,自己已经在墙外了!王七高兴得跳起来,

赶紧跑回去谢道士。道士叮嘱他:“回家后要守规矩,不能乱用法术,不然就不灵了。

” 接着给了他点路费,让他回家了。回到家,

王七立马跟妻子炫耀:“我在崂山遇上仙人了,还学会了穿墙术!” 妻子不信,说他吹牛。

王七急了,非要表演给她看。他退到离墙几步远的地方,念完咒语,

朝着墙就冲过去 ——“咚” 的一声,脑袋结结实实地撞在墙上,当场就倒在地上。

妻子赶紧扶他起来,一看他额头,肿了个像鸡蛋那么大的包。妻子又好气又好笑,

调侃他:“你这穿墙术,怎么把墙撞出个‘包’啊?”王七又疼又气,

只能骂那个老道士 “不是好人”,却压根没想过 —— 自己连砍柴的苦都吃不了,

哪配学什么仙术呢?其实啊,像王七这样的人可不少:有人怕吃苦却想走捷径,

听别人说点 “旁门左道”,就觉得能 “横行无阻”,刚开始可能有点小甜头,

最后难免撞得头破血流。毕竟这世上哪有不劳而获的仙术,踏实做事才是真道理啊!

第二篇长清僧长清县有个老和尚,法号没人常叫,乡邻都称他 “长清僧”。他道行高,

性子又温和,七十多岁了还腰板挺直,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扫寺前的石阶,

午后在院里种松苗、抄《金刚经》,寺里的小徒弟们都把他当亲师父待。这天雨后,

石阶滑得很。老和尚刚扫到殿门口,脚下一踉跄,“扑通” 就倒在了地上。

小徒弟们听见声响,跑出来一看,师父已经没了气息,眼睛闭着,嘴角还带着点笑,

像是睡着了似的 —— 这是圆寂了。可老和尚自己没觉得 “死” 了。

他只觉得身子轻飘飘的,像被一阵风裹着,飘啊飘,飘出了长清县,一直飘到河南地界。

底下传来马蹄声、吆喝声,他往下一看,是群人在打猎:一个穿锦袍的年轻公子,

骑着匹白马,手里牵着猎鹰,正追一只兔子。忽然,白马受惊,前蹄腾空,公子没抓稳,

从马背上摔下来,头撞在石头上,当场就不动了。老和尚的魂正懵着,

突然被一股吸力拽过去,“嗖” 地一下就钻进了公子的身体里。等他再睁开眼,

耳边全是哭喊声:“少爷!您醒醒啊!”几个穿绸缎的仆妇围着他,手里还拿着帕子擦眼泪。

老和尚坐起来,摸了摸自己的头 —— 不疼了,身上还穿着软乎乎的锦袍,

闻着满鼻子的香粉味,他皱着眉问:“我怎么在这儿?”仆人们以为少爷摔傻了,

赶紧扶着他往家走。到了公子家的大院,更是让他吓了一跳:青砖铺的院子里摆着鎏金铜盆,

里面养着锦鲤;丫鬟们提着食盒来来往往,身上的绫罗裙扫过地面,

带起一阵香风;正屋的桌子上,摆着银壶、玉碗,还有他从没见过的蜜饯果子。

一群涂脂抹粉的女子围上来,有的递茶,有的揉肩,嘴里喊着 “夫君”“少爷”。

老和尚吓得往后躲,连连摆手:“我是长清寺的和尚,你们认错人了!

”家里人只当他是摔坏了脑子,七嘴八舌地劝:“少爷,您是河南张老爷家的公子,

哪是什么和尚啊!” 老和尚没法解释,只能闭上眼睛不说话。往后几天,

家里人给端来鸡鸭鱼肉,他都推走,只吃糙米饭;夜里,他不肯跟公子的妻妾同睡,

非要独自在书房打坐,闻着窗外的桂花香,想念着长清寺的松涛声。过了几天,

老和尚觉得身子好些了,想出去走走。仆人们都很高兴,以为少爷终于恢复了。

可刚走出大门,就有管家拿着账本跑过来:“少爷,这月的地租还没算,

还有几家商铺的账要您签字。” 老和尚摆摆手:“我病着,这些都先放放。

” 他只问:“你们知道山东长清县吗?”仆人们你看我我看你,点头说:“知道啊,

离这儿千里地呢。” 老和尚摸着胸口,眼里亮了:“我心里闷得慌,想去长清县走走,

你们赶紧收拾行李。”家里人都劝:“少爷您刚好,可不能长途跋涉啊!” 可老和尚不听,

第二天一早就带着两个仆役,坐上马车往长清县赶。走了十几天,终于到了长清县。

老和尚掀开车帘,看着熟悉的街道、路边的老槐树,眼泪差点掉下来。他不用仆役带路,

径直就往山里的长清寺走。到了寺门口,闻到松针的清香,听见钟鼓楼的钟声,

他脚步都轻了。几个小徒弟看见来了个穿锦袍的贵客,赶紧跪下来迎接。老和尚扶他们起来,

轻声问:“你们师父呢?” 小徒弟们眼圈一红:“师父他…… 已经过世好几天了,

就葬在后山。”老和尚心里一酸,让徒弟们带路去墓地。后山的荒草里,

一座三尺高的孤坟立在那儿,坟上的土还没干,旁边插着块木牌,写着 “长清僧之墓”。

他蹲下来,轻轻拨掉坟上的杂草,眼里的泪终于落了下来。

徒弟们不知道这贵客为啥对着师父的坟哭,只敢站在旁边陪着。过了会儿,老和尚站起来,

对徒弟们说:“你们师父的东西,比如他抄的经、用的木鱼,都要好好收着,别弄坏了。

” 说完,就转身要走。回到河南的张家,

老和尚更坐不住了 —— 满桌的山珍海味没胃口,夜里听着丫鬟们弹的丝竹声睡不着,

总想着长清寺的晨钟暮鼓。过了几个月,他趁家里人不注意,偷偷收拾了件粗布衣裳,

揣了点碎银子,独自一人离开了张家,一路步行回了长清寺。到了寺门口,

他对迎上来的徒弟们说:“我就是你们的师父啊。” 徒弟们都笑了,

以为他是来捣乱的:“师父都过世了,您别开玩笑了。

” 老和尚就把自己怎么圆寂、魂飘到河南附在张公子身上、又怎么回来的事说了一遍,

还提起当年寺里遭旱灾,他带着徒弟们去山下化缘,

在李村讨到半袋小米的事 —— 这些只有师父和他们知道。徒弟们这才信了,

赶紧把他扶进寺里,还是让他住以前的禅房,每天给他端来糙米饭、咸菜,他倒吃得很香。

后来,张家的人知道了,派了马车来接,一次又一次,老和尚都摇头拒绝。又过了一年多,

张夫人派管家来,送了很多金银绸缎,老和尚只收下了一件粗布袍,

其余的都让管家带回去了。有朋友去长清县,特意去寺里拜访他。

见他虽然看着只有三十岁的模样,说起话来却带着八十多年的沧桑,

比如聊起光绪年间的旱灾,他能说出当时的细节;说起寺里的老松树,他知道哪年遭过虫灾。

朋友们都叹服:“这长清僧啊,真是个心性坚定的高人,就算投生在富贵人家,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