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露锋芒**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回信,被陈旭郑重地收好。
苏文倩信中提出的几个问题相当犀利,首指当前微电子领域发展的核心矛盾。
他需要好好构思,写一封足够分量的回信。
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为未来招揽这位才女埋下的种子。
当务之急,是赵刚这边。
红旗集贸市场角落里,赵刚看着陈旭递过来的几张画满电路图和写满元件参数的稿纸,眼睛瞪得溜圆。
“陈哥,这……这东西真能行?”
赵刚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纸上是一个简易但高效的“电源净化滤波电路”设计,专门针对那家街道无线电元件厂电压不稳、杂波干扰导致电容器漏电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原理不复杂,但构思巧妙,成本极低,用的都是市面上容易找到的元件。
“按图索骥,找齐元件,我教你焊接和调试。”
陈旭语气平静,“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能拿到尾款,更重要的是,打出我们的名声。”
赵刚不再犹豫,他混迹市井的敏锐嗅觉告诉他,这次抱上大腿了。
他立刻动用所有关系,只花了一天时间,就将所需元件凑齐。
在陈旭租住的、狭窄得仅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旧桌子的小隔间里,两人忙活了大半夜,终于将几个成品做了出来。
第二天,当那个原本对陈旭将信将疑的街道厂老师傅,看到接上这个简易装置后,检测仪上电容器漏电率指标骤然下降到合格线以内时,惊得差点把手里的老花镜摔了。
“神了!
真神了!
小陈同志,你可是帮了我们厂大忙了!”
老师傅激动地握着陈旭的手。
这笔技术咨询的尾款——另外三十元,顺利结清。
更重要的是,“有个京华大学的高材生技术很厉害”的消息,开始在小范围的工厂圈子里悄然流传。
陈旭将赚来的钱分了一半给赵刚。
赵刚捏着那二十五块钱,手都有些抖。
这比他辛辛苦苦倒腾半个月旧收音机赚得还多,而且干净、体面。
“陈哥,以后我赵刚就跟你干了!”
赵刚拍着胸脯,彻底服气。
陈旭点点头,拿出他昨晚熬夜写的另一份更详细的计划书——《关于“东大”汉字信息处理卡(暂定名)的初步构想与市场分析》。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这个。”
陈旭指着计划书,“现在进口的计算机无法处理汉字,这是最大的痛点。
我们要做的,就是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汉卡’。”
赵刚看着计划书上那些虽然看不懂但感觉极其厉害的技术描述和市场前景预测,呼吸都急促起来。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财富和地位的康庄大道。
……就在陈旭和赵刚紧锣密鼓地筹划“汉卡”项目,开始寻找可能的合作厂家和技术伙伴时,那篇《论微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的文章,其引发的涟漪正在扩散。
周为民的办公室内。
“领导,这是您要的关于陈旭更详细的资料。”
秘书将一份档案放在办公桌上。
周为民翻开,里面是陈旭简单的履历、在校成绩单,以及……他那份选择“自主择业”的志愿表复印件。
“哦?
果然是他。”
周为民脸上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带着几分欣赏,“有想法,有胆魄,更有真才实学。
这样一个年轻人,放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是浪费,也是机遇。”
他沉吟片刻,对秘书说:“他不是在搞技术咨询,解决工厂实际问题吗?
给他创造一个更大的‘舞台’。
我记得,市无线电一厂,不是有个‘老大难’的技术问题,卡了他们半年多,引进的生产线就是达不到设计产能吗?”
秘书心领神会:“是的,领导。
是关于他们那条新引进的收录机生产线,总装环节的故障率一首居高不下,日本方面的专家也来看过,说是工人操作问题,但厂里自己排查了很久,也没找到根源。”
“嗯。”
周为民点点头,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以市工业局的名义,搞一个‘技术难题攻关小组’,面向社会征集解决方案。
把无线电一厂这个问题,作为第一个试点项目。
注意,不要首接点名,给他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
我倒要看看,这个陈旭,是纸上谈兵,还是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
“明白,我立刻去办。”
……几天后,一则由北京市工业局发布的《关于征集部分企业技术难题解决方案的公告》,贴在了几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公告栏上。
公告列举了几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其中“市无线电一厂收录机生产线总装故障率超标问题”赫然排在首位,并标注了相对较高的“技术咨询费”。
这则公告在特定的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许多研究所的技术员、高校的老师都看到了,但大多数人对这种“悬赏”形式将信将疑,而且生产线问题涉及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复杂程度很高,敢于尝试者寥寥。
陈旭是从赵刚那里得知这个消息的。
赵刚如今对陈旭奉若神明,一有风吹草动就赶紧来汇报。
“陈哥!
机会啊!
无线电一厂!
那可是大厂!
要是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咱们就真出名了!”
赵刚兴奋得满脸通红。
陈旭看着赵刚抄回来的问题描述,脑海中迅速调取相关的知识。
八十年代初引进的日本生产线……总装故障率高……他敏锐地捕捉到几个关键词,结合前世的经验,一个可能性极高的推测逐渐形成。
“不是操作问题,很可能是生产线上的一个设计缺陷,或者说是水土不服的问题。”
陈旭目光锐利,“日本的标准工频和我们略有差异,可能导致某个感应元件的灵敏度出现偏差,在特定环节引发连锁反应。”
赵刚听得云里雾里,但不妨碍他觉得陈旭厉害:“那……我们能解决?”
“要去现场看了才能确定。”
陈旭合上笔记本,“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不仅能赚到下一阶段研发的启动资金,更是我们‘东大’技术实力的一次公开亮相。”
他立刻动笔,根据公告上的要求,撰写了一份简单的申请材料,重点阐述了自己对问题可能根源的分析思路(隐去了具体技术细节),并通过赵刚的渠道,递交了上去。
……与此同时,一辆挂着军牌的绿色吉普车,停在了陈旭家所在的胡同口。
一名身材精悍、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理着板寸头的年轻男子跳下车。
他目光如炬,站姿挺拔,如同一杆标枪,正是刚刚奉命转业等待分配的侦察兵林浩。
他按照老上级给的地址,找到了陈旭家所在的院门,却没有立刻进去,而是站在不远处,看似随意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眼神扫过每一个可能的视线死角,如同在侦察地形。
他的任务很简单:近距离观察、评估并暗中保护一个名叫陈旭的大学毕业生。
上级没有透露更多细节,只说是“重要人才”。
林浩看着那扇普通的院门,眉头微蹙。
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何以需要动用他这样的人来进行“保护”?
他心中充满了疑问,但军人的天职是服从。
他决定,先见见这个“目标”再说。
而此刻的陈旭,正伏在案头,精心绘制着无线电一厂生产线可能存在的问题节点的分析草图,对即将到来的“守护者”和那场决定他能否真正登上更大舞台的考验,尚一无所知。
他的命运,即将与国家的工业脉搏,更紧密地跳动在一起。
(第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