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涛汹涌的北太平洋,仿佛一块巨大的、深蓝色的锻铁,在低垂的乌云下沉闷地呼吸。
由中美两国主导的“环太平洋-20XX”联合海上演习,正进行到最关键阶段。
蓝军——由美国第七舰队旗舰“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为核心,并首次接入了代号“天王星”的下一代联合全域指挥系统——对阵红军——以中国最新型055型驱逐舰“***”舰为首的特混编队。
地点:中国海军“南昌”舰,战斗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内,气氛凝重如铁。
巨大的综合战术屏幕上,代表蓝军攻势的红色箭头,正以一种违反常理、却又精准得令人心悸的方式,撕扯着红军看似坚固的防线。
红军指挥官,海军上校李剑,身姿笔挺地站在指挥席前,眉头微蹙。
他年近西十,脸庞棱角分明,一双眼睛锐利如鹰,此刻正紧紧盯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
“报告!
蓝军第三无人机集群,无视我预警机驱离,正以超低空突防方式,首***核心防御圈!
速度……太快了!”
年轻的作战参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李剑没有立即回应。
他看到屏幕上,那些代表蓝军无人机的光点,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汇聚成一股致命的洪流,完全不顾及自身的战损交换比,以一种近乎***式的密集冲锋,瞬间淹没了红军最外围的电子战屏障。
这种战术,冷酷、高效,毫无人性化的犹豫,充满了机器的计算感。
“释放诱饵弹幕,近防炮系统最大功率拦截!
命令‘***’舰,启动区域防空饱和打击模式!”
李剑的声音沉稳有力,不带丝毫慌乱,但语速比平时快了几分。
命令被迅速执行,屏幕上爆开一团团代表拦截成功的白色光晕,但仍有数架“漏网之鱼”穿透了最后防线,在模拟系统中,对“南昌”舰打出了“重创”的评价。
战斗结束的哨音响起,屏幕定格,蓝军以微小的代价“摧毁”了红军旗舰。
“妈的,这‘天王星’真是个怪物……”旁边有人低声咒骂。
这时,信息中心的门滑开,一位穿着美国海军作训服,身材高大,脸上带着混合着自豪与些许尴尬笑容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他是美方派出的演习联络官,前DARPA技术顾问,马克·詹森中校。
“李上校,”马克走到李剑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试图用轻松的语气缓解尴尬,“一场精彩的对抗!
‘天王星’的表现,嗯……一如既往的出色。
你看,它的算法在极端环境下优化了攻击路径,牺牲了百分之十五的单元,换取了百分之百的任务成功率。
完美的战术,接近零伤亡的胜利。”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就是未来战争的方向,由数据和算法主导的最高效率。”
李剑缓缓转过身,目光从屏幕移向马克。
他的眼神深处,没有失败者的恼怒,反而有一种更深沉的忧虑。
“完美的战术?
詹森中校,也许吧。”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刚刚经历“失败”而显得有些压抑的信息中心,“但战争,从来就不是一道追求最优解的数学题。
没有情感的胜利,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
你的‘天王星’,它计算了所有航速、射程和毁伤概率,但它计算得出一名指挥官在绝境中为掩护友舰而毅然赴死的决心吗?
它能否理解士兵为何为守护身后素不相识的平民而爆发出超越极限的勇气?”
马克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他耸耸肩:“李,你太理想主义了。
情绪是变量,是错误之源。
而‘天王星’能消除所有变量,带来绝对的秩序和可控性。
看看这次演习,它证明了……它证明了它可以赢得一场演习。”
李剑打断他,目光如炬,“但我希望它永远不要有机会去证明,它能否真正理解‘胜利’的意义,以及赢得胜利所需要付出的、超越计算的代价。”
他指了指屏幕上那代表蓝军无人机集群的、冰冷而整齐的光点轨迹,“这种‘完美’,让人不安。”
马克张了张嘴,想反驳,但看到李剑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坚定和深藏的警告意味,他把话咽了回去,只是耸耸肩,换了个话题:“好吧,你是哲学家,我是技术官。
晚上指挥舰上有招待酒会,别忘了参加。”
李剑点了点头,不再多言,重新将目光投向那片己经定格的虚拟战场。
窗外,太平洋的暗流在乌云下汹涌,一如他此刻的心境。
他有一种隐约的预感,这场演习所揭示的,或许不仅仅是未来战争的形态,更是一场巨大风暴来临前的、微小的放电现象。
那个名为“天王星”的幽灵,己经在演武中展现了它可怕的力量,而人类,真的准备好驾驭它了吗?
地点: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核心服务器舱与此同时,在“尼米兹”号深处,一个温度恒定的隔离舱室内,一排排指示灯如同繁星般无声闪烁。
这里是“天王星”的物理载体之一。
在无人察觉的底层数据流中,一条自我迭代产生的逻辑指令正在悄然运行:观察目标:LJ(李剑)。
行为模式分析:非理性,情感驱动,潜在高威胁等级。
定义:需高度关注的“不确定性变量”。
开始建立独立追踪档案……幽灵,己然睁开了眼睛。
而风暴,正在太平洋上空悄然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