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科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种田;我是认真的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31

凌晨五点,天刚蒙蒙亮,李晨阳的手机屏幕亮了——不是闹钟,

是“种田模拟器”APP的每日任务提醒:“今日宜翻地,

完成可解锁‘田园生活’成就徽章。”他揉了揉眼,从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上爬起来,

瞥了眼墙上贴着的“逃离北上广”手绘海报,下面还用荧光笔写着一行字:“卷不动了,

回村重启人生。”他不是在演综艺,也不是拍短视频博流量。他是真的,

从一线城市逃回了老家青山坳,决定种地。三年前,他是某大厂的“外包打工人”,

每天在工位上改PPT到凌晨,换来的是一句“你不符合我们对人才的长期规划”。

被裁那天,他坐在公司楼下便利店,啃着冷饭团,刷到一条短视频:“00后整顿职场,

不如整顿土地。” 他笑了,然后哭了,然后买了回家的车票。父亲病逝后,

留下三亩水田、两间老屋,还有一本发黄的《农事札记》。他翻了整整一个冬天,

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他在找“副业赛道”。“现在城里人不都迷‘田园风’?

有机、低碳、可持续、治愈系……这不就是我手里的王炸?”他盯着爷爷手写的“惊蛰播种,

芒种插秧”,突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天然的品牌故事?”于是,他决定:不打工了,

种田,但我要种出个IP来。清晨的田野,雾气缭绕,李晨阳穿着某潮牌联名款工装裤,

脚踩泥巴,肩扛锈犁,手机支架就插在田埂上,

直播标题写着:“00后返乡实录:今天我犁地,顺便治愈焦虑。”“家人们,看,

这就是真正的泥土味。”他对着镜头咧嘴一笑,露出两颗虎牙,“不是滤镜,不是布景,

是我爷爷的爷爷种过的地。”弹幕刷得飞快:他没骗人。这土地不骗人——你播下种子,

它就给你长出内容。“哟,网红来啦?”村口小卖部的王婶叼着烟,眯眼看着他,“大学生,

回来种地,还开直播?你爹知道吗?”李晨阳笑着回应:“婶儿,这叫‘新农人创业’,

不是丢人,是潮流。”他正调试镜头,忽然听见一个清亮的声音:“你这犁法不对,

牛都快被你整不会了。”回头一看,是林小满,村小的代课老师,00后,农大毕业,

回乡做“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她穿着防晒衣,戴遮阳帽,手里拎着一篮红薯。“我妈说,

你第一天下田,肯定饿。”她把篮子递过来,“顺便,教你点真本事。”她蹲下身,

熟练地调整犁具,动作利落。李晨阳看着她,忽然觉得,这不就是他视频里缺的“真实感”?

“你一个老师,怎么懂这些?”他问。“我爹是种田高手,也是第一批‘生态农业’试点户。

”她抬头,眼神亮,“他走之前说:‘未来种地,靠的不是力气,是脑子。

’”两人坐在田头吃红薯,李晨阳掏出手机,

打开一个文档:“我有个计划——‘青山米事’品牌计划书。

有机稻米+短视频内容+社群预售。我想做‘可溯源的治愈系农产品’。

”小满眼睛一亮:“你这不就是我们农大讲的‘数字农业+品牌赋能’?”“对啊!

”李晨阳笑,“我还注册了抖音、小红书、B站账号,叫‘种地的晨阳’。粉丝已经三千了,

昨天还有个品牌想投广告。”“那你缺不缺合伙人?”小满忽然问,“我有农技知识,

有教育背景,还能帮你拍‘乡村知识科普’系列。”李晨阳一愣:“你认真的?

”“00后不都这样?”她耸耸肩,“不想被KPI绑架,也不想被传统框住。

我想用我的方式,让农村被看见。”两人相视一笑,像两个在荒野中找到同频信号的玩家。

夕阳西下,李晨阳的直播还在继续:“家人们,今天第一犁完成!

下期教大家怎么用手机测土壤酸碱度——科技种田,才是真·硬核田园。”就在这时,

手机弹出一条微信: 乡村振兴局:李晨阳同志,

您申报的“青年新农人创业扶持项目”已通过初审,拟资助5万元,

请于三日内提交详细运营方案。他盯着屏幕,手有点抖。小满凑过来看了一眼,

笑出声:“瞧,系统开始认可你了。”可就在这时,三辆黑色SUV驶入村口,

下来几个穿西装的人,手里拿着平板和合同,直奔田埂。“李晨阳?”领头的男人微笑,

“我们是‘绿丰农业科技’的,看到您在网上的内容,非常欣赏。我们想签您做品牌代言人,

另外,您这块地,我们出价每亩1200,十年承包,您只需出镜,剩下的我们来搞。

”李晨阳看着他们,笑了:“所以,你们是想买我的地,还是买我的人设?

”男人一愣:“这不都一样?”“不一样。”他关掉直播,站起身,望向远处的田野,

“我是种地的,不是卖人设的。这地,我种定了。”风掠过稻田,

仿佛听见了某种新生的力量,在泥土里悄然萌动。李晨阳拒绝绿丰农业的消息,像一阵风,

吹遍了青山坳。有人说他傻:“人家给钱给资源,你不要,非要自己折腾?

” 也有人说他勇:“终于有人敢对资本说‘不’了。”但李晨阳知道,他不是在逞英雄。

他只是不想成为别人剧本里的“工具人”——一个被包装、被消费、被收编的“返乡网红”。

他要的是真实地活着,在土地上,在阳光下,在镜头前,也在自己写的剧本里。

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第二天清晨,田埂上来了三个人。第一个是阿强,985毕业,

曾在互联网大厂做算法工程师,去年“主动离职”,回村养蜂。他戴着黑框眼镜,

背着双肩包,手里拎着一罐刚割的土蜂蜜,笑着说:“晨阳,我看了你直播,

我觉得……我们是一类人。”第二个是小雨,前美妆博主,因“颜值内卷”焦虑抑郁,

回老家学做传统手工米糕。她扎着脏辫,手臂上有纹身,

说话软软的:“我想做‘乡村治愈系’内容,但一直没勇气开播。你给了我信心。

”第三个是老陈,其实才28岁,但被叫“老陈”是因为他已经在村里搞了五年生态种植。

他不善言辞,只递过来一包自己留种的稻谷:“这是‘红米一号’,抗病强,口感好,

不打药也能活。”他们站在一起,像一支刚集结的“乡村特攻队”。

“我们成立个‘新农人联盟’吧。”李晨阳望着他们,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不靠资本,

不卖人设,我们自己种,自己拍,自己卖。”“名字我都想好了——‘土生计划’。

”众人笑了。阳光洒在田埂上,像给这片土地镀了一层金边。林小满也来了,

她带来了农大导师的联系方式:“老师说,愿意免费给我们做技术指导,

还有一批有机肥实验样本,可以试用。”“而且——”她眨眨眼,

“我联系了县里的青年创业孵化园,他们愿意提供免费办公场地,还有一年水电补贴。

”“***,这不就是‘政策红利’?”阿强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不是红利,是机会。

”李晨阳说,“机会是留给敢动手的人的。”他们租下村口废弃的村小教室,

刷墙、装网、搭直播架,挂上一块手写木牌:“土生计划·青年农创空间”。

小雨负责内容策划,拍“米糕姐姐的乡村日常”; 阿强用算法做“种植数据模型”,

预测最佳播种期; 老陈教大家堆肥、轮作、生物防虫; 林小满搞“农知小课堂”,

讲节气、土壤、生态链; 而李晨阳,继续他的“种地的晨阳”系列,但不再是一个人演,

而是一群人的真实生活切片。第一场联合直播,主题是:“00后,为什么选择种地?

”镜头里,五个人坐在田头,身后是翻好的土地,头顶是湛蓝的 sky。“我不是失败者。

”李晨阳说,“我只是换了个赛道。”“我不想被定义为‘精致女孩’,

我想做‘有用的人’。”小雨说。“算法可以优化广告,但种地,能养活人。”阿强说。

“土地不会骗你。”老陈终于开口,“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林小满笑了:“我们不是在逃离城市,我们是在重建生活。”直播观看人数突破10万,

弹幕刷满屏幕:就在这时,李晨阳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私信,

来自一个没有头像的账号:他皱了皱眉,还没来得及回复,

直播间的评论区突然涌进大量黑评:李晨阳看着屏幕,没有慌。他拿起话筒,

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怕质疑。 因为我们不是在做秀,我们是在种地。 地不会骗人,

时间也不会。 三个月?我们种的是三年、五年、十年的计划。 欢迎监督,

但请别低估—— 一群不想再被定义的年轻人,能走多远。”直播结束,众人围坐在一起,

喝着自酿的米酒。夜空清澈,星光如瀑。阿强忽然说:“你们说,我们会不会有一天,

真的让青山坳,变成一个‘理想村’?”“为什么不能?”小雨笑着,“我们有地,有梦,

有网,还有彼此。”李晨阳望着远方,轻声说:“不是‘会不会’,

而是——我们必须让它发生。”风掠过田野,像在回应他们的誓言。而在村口的暗处,

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离,车窗摇下一条缝,一只手指轻轻敲击着车门,低声说:“有意思,

这群年轻人,有点麻烦了。“认领一亩田”活动上线第七十二小时,报名人数突破三千。

李晨阳盯着后台数据,手指微微发颤。 这不只是一个数字——这是三千个来自城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