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科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画地为牢废手建筑师的封神时刻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1-12

第1章:废人就该滚去垃圾堆“沈确?那个手抖鬼还没死呢?”王婶站在书店门口,

嗓门大得整条街都听见。她手里拎着菜,故意把烂菜叶扔在我店门口:“晦气东西,

别挡我路!”我没抬头,继续用胶水粘一本破旧的《营造法式》。手指抖得厉害,

胶水滴在书页上,晕开一片。七年前,我是拿过亚洲青年建筑奖的沈确。现在,

我是这条老街上人人可踩一脚的废物。书店是我租的,月租八百,押一付三。

上个月水电费欠了两百,房东说再不交就断电。我只能白天开门,晚上摸黑睡。店里没空调,

夏天热得像蒸笼。但没人来买书,连蹭凉的都没有。

因为所有人都记得——七年前那场塌方事故。工地死了两个人,媒体说我设计图有致命错误,

行业把我拉黑,法院虽判无罪,但我的名字,早臭了。其实图纸没问题。是施工方偷工减料,

钢筋用了劣质货。可没人信我。连我妈临终前都说:“你要是没接那个项目,就好了。

”我关了手机,删了所有社交账号,躲进这间十平米的书店,以为能安静过完这辈子。

可他们不让。下午三点,马彪来了。他开着黑色路虎,车门一摔,震得玻璃嗡嗡响。

身后跟着两个穿黑T恤的壮汉。“沈确!”他一脚踹开店门,“拆迁通知看了没?

下个月一号,这破店给我拆干净!”我站起来,手藏在背后:“这片还没正式批文,

你无权强拆。”“批文?”他冷笑,从包里抽出一张纸拍桌上,“市更新办盖了章!

你这种黑户,也配谈法律?”他抓起我刚修好的书,狠狠摔在地上:“废人就该滚去垃圾堆!

别占着茅坑不拉屎!”书脊裂开,纸页散了一地。我冲过去捡,手抖得连一页都捏不住。

马彪哈哈大笑:“看看!手都废成这样了,还装什么文化人?当年害死工人的账,

是不是该还了?”街坊围过来,没人帮我。王婶尖声附和:“就是!要不是他画错图,

人家工人能死?”“听说他拿钱跑路,躲这儿装可怜!”“活该手抖!这是报应!

”我蹲在地上,指甲抠进掌心,血珠渗出来。不能还嘴。一还嘴,他们就说我又发疯。

七年前我闹过,报警、申诉、找记者……结果呢?全网骂我“甩锅狗”,连母校都把我除名。

现在我学乖了。忍。只要活着,就行。马彪走前,往我书架上泼了半瓶红漆。

鲜红液体顺着《中国古建筑图解》流下来,像血。“三天内清空!不然我烧了你这窝!

”他扬长而去。我跪在地上,一块一块捡书页。手指抖得像风里的枯叶。晚上,

房东来催电费。看见满地狼藉,他叹气:“小沈啊,不是我不帮你。

可你这名声……我怕连累我家孩子上学。”我没说话,掏出最后三百块给他:“先交这些,

剩下的……明天想办法。”他摇摇头走了。我关上门,打开台灯——灯泡一闪一闪,快坏了。

从床底拖出一个铁盒,里面是我七年没碰的设计图。最上面那张,是当年获奖作品《云桥》,

线条流畅,结构精妙。我拿起铅笔,想描一遍。手一抖,笔尖戳破纸面。我猛地把图撕碎,

扔进垃圾桶。然后坐在黑暗里,啃冷掉的馒头。馒头硬得像石头,噎得我直咳嗽。

手机突然震动。是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听说马彪明天带推土机来。你最好搬走。

我没回。我知道是谁发的。苏黎,市更新办那个女规划师。上周她来买过一本《考工记》,

临走时看了我一眼,眼神不像别人那样嫌恶。可那又怎样?她也是来拆我店的。我躺到床上,

听着窗外野猫叫。手还在抖。心却空了。这一夜,我没睡。天快亮时,我翻出旧工具箱,

里面有一把生锈的裁纸刀。我盯着它看了很久。最终,把它锁回箱底。我不是想死。

我只是……太累了。可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很轻,但很稳。接着,

一张A4纸从门缝塞进来。上面打印着一行字:“外险内健,利涉大川。”落款没有名字。

我认得这句话。《易经·需卦》。意思是:外表危险困顿,内心刚强坚定,终能渡过大河。

谁会在这个时候,给我送这个?我冲出门,巷子空荡荡,只有晨雾弥漫。地上,

一双高跟鞋的脚印,浅浅的,通向街口。我攥紧那张纸,手居然……没那么抖了。

第2章:废人就该滚去垃圾堆第二天一早,马彪真带了推土机来。

轰隆声震得整条街窗户发抖。他站在车前,叉腰大笑:“沈确!给你最后十分钟!不搬,

我就推平你这狗窝!”我站在店门口,手里攥着那张写着“外险内健”的纸,没动。

街坊全出来了,没人帮我,都在看热闹。王婶嗑着瓜子:“看他怎么办?手抖成那样,

连箱子都抬不动吧?”“活该!谁让他害死人!”推土机往前挪了半米,

铲斗离我的书架只剩两米。我咬紧牙,转身抱起一摞书往门口搬。手抖得厉害,

书哗啦掉了一地。马彪哈哈大笑:“废物!连书都抱不住!”他朝司机挥手:“推!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公务车急刹在巷口。车门打开,苏黎走下来。

她穿着白衬衫、黑西装裤,高跟鞋踩在碎石路上,声音清脆。手里拿着文件夹,

眼神冷得像冰。“马彪。”她开口,声音不大,但全场安静,“谁给你的权限动这片?

更新办的正式批文还没下,你这是非法强拆。”马彪脸色一变:“苏组长?您怎么来了?

”“我来巡查。”她走到推土机前,抬头看司机,“立刻熄火。否则,

我以妨碍公务罪报公安。”司机慌了,赶紧关引擎。马彪赔笑:“误会!真是误会!

我就是……提前清理一下。”“清理?”苏黎冷笑,“用红漆泼人家书店?带人砸门?

还威胁烧房子?这些我都录了。”她晃了晃手机,“要不要现在发给纪委?

”马彪额头冒汗:“别别别!苏组长,我这就走!”他灰溜溜带人撤了,

推土机倒车时差点撞翻我的招牌。人群散开,没人敢再说话。苏黎转身看我,

目光落在我还在发抖的手上。我没躲,也没谢她。我知道她也是拆迁的人,今天救我,

明天照样要我搬。她却没提拆迁的事,只问:“《营造法式》修好了吗?”我愣住。

那本书昨天被马彪摔烂了,我连夜粘好,刚放回架上。“修好了。”我说。她走进店里,

径直走到书架前,抽出那本《营造法式》,翻开一页,指着一处斗拱结构:“这里,

你补的线比原版还准。”我心跳漏了一拍。没人看过我修书的细节。更没人知道,我补图时,

会下意识用建筑制图的标准。“你怎么看出来的?”我忍不住问。她合上书,

看着我:“因为我也学过建筑。清华规划系,大三那年,

全班临摹《云桥》——那是你设计的,对吧?”我浑身一僵。《云桥》是我最骄傲的作品,

也是塌方事故前最后一个项目。之后,没人敢提它。“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我低头。

“可图纸不会骗人。”她把书放回原位,“你手抖,但眼没瞎,心也没死。”说完,

她转身要走。“等等!”我叫住她,“那张纸……是你塞的?”她停住,

没回头:“《易经》不是迷信,是古人看人的方法。外险内健——说的就是你。

”我站在原地,喉咙发堵。她走到门口,又说:“马彪背后是宏达地产,他们想低价拿地,

所以逼你们搬。但更新办有规定:三个月公示期,期间不得强拆。你记住,只要你不签字,

他们动不了你。”然后她走了,高跟鞋声渐渐消失在巷尾。我关上门,靠着门板滑坐在地。

第一次,有人没把我当杀人犯,而是当一个……建筑师。下午,我去菜市场买馒头,

王婶看见我,故意提高嗓门:“哟,找了个靠山啊?是不是给人家睡了才保住店?

”旁边几个大妈哄笑。我没理,继续往前走。她追上来,一把拽我胳膊:“装什么清高?

你这种废人,除了卖身还能干啥?”我猛地甩开她,声音冷得自己都怕:“王婶,

我敬你是长辈。但你再胡说一句,我就告你诽谤。”她愣住,没想到我会反抗。

“你……你敢?”“我敢。”我盯着她,“七年前法院判我无罪。你造谣一次,我告一次。

你儿子在银行上班吧?你觉得单位喜欢员工家属惹官司吗?”她脸色刷白,

后退两步:“你……你等着!”我没等。回到家,我翻出铁盒,

把撕碎的《云桥》图纸一张张拼起来。手还是抖,但这次,我没停。晚上十点,苏黎又来了。

她站在门外,递给我一个保温桶:“姜汤,驱寒。今天风大。”我接过,没说话。

她看了看我桌上拼了一半的图纸,轻声问:“打算重画?”“不知道。”我说,

“也许只是不甘心。”“那就画。”她说,“就算没人信你,至少你自己得信。

”我抬头看她:“为什么帮我?”她沉默几秒,忽然笑了:“因为我见过太多人,

被现实磨平了棱角。但你不一样——你眼里还有火,只是藏得太深。”她走后,我喝完姜汤,

拿出铅笔。这一次,我画得很慢,很稳。手依然抖,但线条没断。凌晨三点,我画完第一稿。

虽然歪歪扭扭,但结构完整。我把图纸贴在墙上,盯着看了很久。窗外天快亮了。我知道,

从今天起,我不再是那个任人践踏的废物。我是沈确。那个曾让世界惊艳的建筑师。

哪怕只剩一只手能动,我也要重新站起来。而第一个看见我光的人,是个穿白衬衫的女人。

第3章:她看穿了我还没死“沈确,你的店在首批拆迁名单里,三个月内必须清空。

”苏黎站在我书店门口,高跟鞋踩在青石板上,声音又冷又硬。她手里拿着文件夹,

白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一块银色手表——不是名牌,但干净利落。

我正在修一本《园冶》,头也没抬:“我知道。马彪昨天差点推平这里。”“他不会再来了。

”她说,“我已经上报他违规操作,宏达地产暂停和他合作。”我手一顿,胶水滴在书页上。

她走进来,目光扫过满架旧书,最后停在我贴在墙上的那张《云桥》复原图上。“你重画了?

”她问。“闲着没事。”我合上书,终于抬头看她,“苏组长今天来,就为了通知我搬走?

”她没答,反而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放桌上——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我要买这本。

”她说。我愣住。那本书标价八十,封面有霉点,根本没人要。“你常来买冷门书,

是不是故意的?”我直接问。她嘴角微微一扬:“你觉得呢?”我没说话。

自从她塞那张“外险内健”的纸条后,她每周来一次,每次买一本建筑类旧书,从不讲价,

付现金,从不找零。“你到底想干什么?”我声音沉下来,

“如果你是来试探我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心,我可以告诉你——没有。

我只想安安静静过完这辈子。”她盯着我看了几秒,忽然说:“你手抖得比上周轻了。

”我下意识把手藏到身后。“别藏。”她走近一步,“我看得到。你晚上在画图,对吧?

”我心跳加快,但嘴上否认:“胡说。我连笔都握不住。”“那你墙上那张图是谁画的?

”她指了指,“斗拱比例精准,梁柱受力计算清晰——这不是普通人能画出来的。

这是建筑师的手笔。”我沉默。她转身走到门口,阳光照进来,勾勒出她利落的侧影。

“市更新办下周开老街改造方案征***。”她说,“任何有资质的设计单位都能投。

你要是真不想干,当我没说。”说完,她走了。留下那本《中国建筑史》和一张百元钞票。

我站在原地,胃里翻腾。她是在给我机会。可我敢接吗?七年前那场事故后,

我再没碰过正式设计。手抖是一回事,更怕的是——万一又出错,谁来承担?晚上,

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凌晨两点,我爬起来,打开台灯,拿出铅笔。手还是抖,但比从前稳。

我试着画了一个简单的四合院平面图。线条歪,但结构对。天亮时,我把图撕了,

却把草稿纸留着。第二天下午,苏黎又来了。这次她没穿西装,换了一件浅蓝色连衣裙,

头发松松扎在脑后,看起来不像“铁娘子”,倒像个普通姑娘。她看见我在擦书架,

问:“考虑好了吗?”“没资质。”我说,“我的注册建筑师证被吊销了。”“可以挂靠。

”她直接说,“我认识一家小设计院,愿意借名。方案署你的名字,他们只收管理费。

”我摇头:“风险太大。万一出问题,他们不会保我。”“那就自己注册公司。”她说,

“个体户就行,接一个项目够了。”我苦笑:“注册要钱,做方案要人,

打印模型要设备……我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她沉默片刻,从包里拿出一张卡放桌上。

“这是我个人账户。”她说,“十万块,算我投资。你做成,还我本金加利息;做不成,

算我认栽。”我猛地抬头:“你疯了?我们才见几次?”“七次。”她纠正,“加上今天,

第八次。我看过你修书的手法,看过你画的线,听过你解释斗拱的咬合逻辑——你没废,

沈确。你只是把自己关起来了。”我眼眶发热,赶紧低头。“为什么信我?”我声音沙哑。

“因为我爸也是建筑师。”她说,“他当年被冤枉偷工减料,跳楼死了。没人信他,

就像没人信你。”我怔住。原来她懂。“所以你帮我,是因为你爸?”“不。”她看着我,

“是因为我相信,真相不该被埋掉。”她走后,我攥着那张卡,在店里坐了一整天。傍晚,

马彪的人又来了,不是砸店,是贴告示。红纸黑字:“此房属危房,限七日内搬离,

否则后果自负。”我撕下告示,拍了照,发给苏黎。她秒回:别理。

危房鉴定需第三方机构出具报告,他们没资格定。

接着又发一条:方案征集截止还有25天。你还有时间。我深吸一口气,

打开电脑——那是我七年来第一次开机。屏幕亮起,灰尘扑面。我新建一个文件夹,

命名为:新巷计划。然后,我拿起铅笔,开始画第一稿。手依然抖,但这一次,我没停。

我知道,有人在等我走出来。而我,不能再让她失望。

第4章:她看穿了我还没死暴雨砸在铁皮屋顶上,像千军万马踩过。我正趴在桌上画立面图,

手心全是汗。图纸刚画到一半,突然停电了。台灯灭了,屋里一片漆黑。我骂了句脏话,

摸出手机照明。就在这时,门口传来“砰”的一声闷响。我冲出去,

看见苏黎倒在巷子水洼里,高跟鞋断了一只,文件夹散落一地,雨水把她全身浇透。

“你怎么来了?”我赶紧扶她。她脸色发白,

右脚踝肿得老高:“方案初审提前了……我来给你送资料。”她咬着牙站起来,

疼得直冒冷汗。我二话不说,背起她就往店里走。她比我想象中轻,但浑身湿透,冷得发抖。

进屋后,我翻出唯一一条干毛巾给她:“你疯了?这么大雨还跑来?”“资料不能晚。

”她接过毛巾,却先擦文件,“宏达地产今天提交了他们的方案,全是高层公寓,

要把老街全推平。如果没人竞争,更新办只能批他们。”我把炭炉点着,烧了壶热水。

她坐在小凳上,一边烤火一边翻文件:“你的初稿我看过了,结构思路很好,

但缺少社区功能设计。老人没活动区,孩子没游乐场,商户没外摆空间——这不是改造,

是赶人。”我蹲在炉边,没吭声。她说得对。我光顾着复刻老建筑形制,

忘了这是给人住的地方。“我帮你改。”她忽然说。“你?”我抬头。“清华规划系毕业,

做过三个旧城改造项目。”她从包里拿出U盘,“这是我整理的居民需求问卷,217户,

每户都访谈过。还有市政管网现状图、日照分析、交通流线……都在里面。”我接过U盘,

手指有点抖。不是因为激动,是因为——她居然真的为这事拼命。“为什么做到这一步?

”我问,“你只是个规划员,没必要赌上自己。”她看着炉火,

声音很轻:“因为我爸跳楼那天,没人帮他说话。我不想再看到一个好人,被当成废物埋掉。

”我喉头发紧,说不出话。她瘸着腿走到我的绘图板前,指着一处:“这里加个连廊,

连接南北两院,下雨天老人也能串门。东侧留出十米宽巷道,做步行街,商户可以摆摊。

屋顶统一做坡顶,但加太阳能板和雨水回收——既保留风貌,又现代实用。”我拿起铅笔,

按她说的改。手还是抖,但线条越来越稳。她站在我身后,偶尔指点一句,语气平静,

像我们合作过很多年。凌晨三点,第一版完整方案成型。她看了很久,忽然笑了:“沈确,

你回来了。”我没说话,只是把图纸轻轻压平。第二天一早,她一瘸一拐去上班。临走前,

把那本《中国建筑史》又放回我桌上:“这次,别卖了。留着当参考。”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