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连载
《旧巷回迟到的情书》男女主角晓宁老是小说写手鑫朵多所精彩内容:由知名作家“鑫朵多”创《旧巷回迟到的情书》的主要角色为老陈,晓属于现实情感,现代,破镜重圆小情节紧张刺本站无广告干欢迎阅读!本书共计61671章更新日期为2025-08-22 11:51:13。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旧巷回迟到的情书
主角:晓宁,老陈 更新:2025-08-22 12:41:54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时光迷途老陈退休后的第三个月,发现自己开始对时间失去概念。早晨醒来时,
他常常要盯着天花板看好一会儿,才能确定今天是星期几。
厨房水龙头的滴答声不再提醒他秒针的步伐,
反而融入了窗外偶尔传来的汽车鸣笛和邻居家的电视噪音,
成为城市背景音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他六十三岁,头发花白,身材保持得还算可以,
只是左膝在阴雨天会隐隐作痛,那是年轻时踢足球留下的纪念。妻子五年前因病去世,
女儿在上海成了家,一年回来一次。老陈原本计划退休后要去旅游,
看看那些只在电视上出现过的风景,但当真闲下来后,他却连小区门口都懒得走出。
直到那个周二下午,他翻出了一沓旧信。老陈是在整理书房最底层的抽屉时发现它们的。
那个抽屉塞满了年代不明的杂物:过期的证件、褪色的照片、一支早已干涸的钢笔,
还有那沓用浅蓝色丝带系着的信件。他解开丝带,信封已经泛黄,但没有霉斑,
保存得相当好。邮戳日期显示是1982年,距今整整四十年。
收信人地址写着“城南槐花巷17号”,而寄信人落款只有一个字:“宁”。老陈皱起眉头。
槐花巷是他童年居住的地方,但1975年他们就搬走了。这些信寄到老地址,
居然还能辗转到他手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更奇怪的是,他对这些信毫无印象。
他抽出第一封信,信纸薄如蝉翼,字迹娟秀工整。“亲爱的朋友,你好。
或许你会惊讶收到这封陌生人的来信。我叫宁,住在城西。上周偶然路过槐花巷,
看见你在院子里读书的身影...”老陈推了推老花镜,继续读下去。信中,
这位自称“宁”的人描述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她如何偶然经过槐花巷,
如何透过篱笆看见一个青年正坐在槐树下专注阅读,又是如何鼓起勇气写下这封信。
“我不知道是什么促使我写下这些,”信末写道,“也许是因为你读书时那种宁静的神情,
让我觉得你是个能够理解的人。如果你愿意回信,我会非常高兴。如果不愿意,也没关系,
就当作是一个陌生人一时的心血来潮吧。”老陈放下信,努力回想1982年的夏天。
那时他二十三岁,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机械厂工作,确实住在槐花巷老宅。他喜欢读书,
常常坐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下看书。但这些信,这个自称“宁”的人,他一点印象都没有。
他翻开第二封信。这封是两周后写的,语气更加腼腆但透着期待。“亲爱的朋友,
请原谅我再次写信来。上封信没有得到回音,我猜你可能不愿意与陌生人通信,
或者已经搬走了。但今天我路过槐花巷,又看见你在院子里读书,
所以我想或许你只是没收到我的第一封信...”老陈感到一阵困惑。如果他收到了信,
按照他年轻时的性格,应该会回信的。他一向礼貌周到,不会故意无视别人的善意。
第三封信是一个月后写的,语气已经带着明显的失望。“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写信了。
今天我又去了槐花巷,看见你正在收拾行李,似乎要出远门。我想你要离开这里了,
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曾经有一个陌生人,鼓足勇气给你写过三封信...”老陈放下信,
走到窗前。楼下小区花园里,几个老人正在下棋,孩子们追逐嬉戏。四十年过去了,
那个曾经在槐花树下看书的青年已经白发苍苍,而这些信才刚刚抵达它的目的地。
2 迟到的回信他决定回信。这个念头来得突然却又自然。
老陈找出纸笔——自从有了手机和电脑后,他已经很多年没有手写过信了。
笔尖在纸上划动的声音让他想起遥远的过去。“尊敬的宁,你好。
请原谅这封迟到了四十年的回信。我今天才读到你的信,
非常惊讶和感动...”他简要说明了自己才发现这些信的情况,
表达了对当年未能回信的遗憾。在信末,他写道:“如果你还能收到这封信,
并且愿意与一个老人分享你现在的生活,我会非常高兴。
”老陈拿着信走到小区门口的邮筒前,犹豫了片刻才投进去。毕竟四十年过去了,
地址可能早已不存在,收信人也许搬走了,或者...他不愿想下去。令人惊讶的是,
一周后他收到了回信。那天清晨,老陈像往常一样到门卫室取报纸,王大爷叫住他:“老陈,
有你的信。还是手写的,现在可真少见。”信封是素白的,字迹工整有力,
与四十年前那几封信相似,但更加沉稳。邮戳显示是从本市寄出的。老陈急忙回家,
泡了杯茶,坐在阳台的椅子上拆信。“亲爱的朋友,收到你的回信是我此生最大的惊喜之一。
我从未想过,四十年后还能收到那个槐树下青年的消息...”信中,宁说自己已经六十岁,
丈夫十年前去世,孩子都在国外。她独居在城西,退休前是中学语文教师。
她详细描述了当年如何偶然经过槐花巷,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那些信。
“那时我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所郊区中学任教。那天我迷路了,误入槐花巷,
看见你读书的身影。你不知道,那年的我多么羞涩内向,
写下那些信几乎用尽了我所有的勇气...”老陈放下信,久久不能平静。
他想象着那个羞涩的年轻女孩,鼓起勇气写信给陌生人,却从未得到回音,该是多么失望。
而现在,四十年后,他们又以这种方式重新连接。他立即提笔回信。3 信中的秘密就这样,
两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开始了书信往来。他们每周通信一次,有时两次。
信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平淡日常的分享和对往事的追忆。
老陈说起在机械厂工作的岁月,宁描述教书育人的点滴。
他们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都喜欢读书,都爱听古典音乐,都认为现在电视节目太吵闹。
通信一个月后,老陈在信中提议:“也许我们可以通个电话?
听听真实的声音而不是纸上的文字。”回信中,宁委婉地拒绝了:“我更喜欢文字的方式。
它让我们能够深思熟虑地表达自己,不像口语那样转瞬即逝。再说,
保留一些神秘感不是更好吗?”老陈尊重她的选择,继续写信。
但他开始更加细致地观察自己的生活,寻找可以分享给宁的素材。他重新拿起相机,
拍下街头巷尾的有趣瞬间,洗成照片随信寄去。他甚至开始学做几样小菜,
详细记录烹饪过程与宁分享。不知不觉中,老陈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他不再整天盯着天花板发呆,而是忙着读书、拍照、写信。
女儿打来视频电话时惊讶地说:“爸,你看起来年轻了十岁!有什么喜事吗?
”老陈只是笑笑:“退休生活比想象中有趣。”事实上,他对宁的好奇与日俱增。
他从信中了解到宁的许多细节:她喜欢蓝色,讨厌香菜,每天早上练太极拳,
晚上睡前必读一小时书。他知道她右膝盖有关节炎,
下雨天会疼;知道她最喜欢的学生后来成了作家;知道她院子里种了一棵石榴树,
今年结了七个果子。但他无法将这些细节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每当他想提出见面或通话,
宁总是巧妙地转移话题。深秋的一天,老陈在信中写道:“天气转凉了,
你的关节痛是否又犯了?我记得你说过下雨前会疼。城西图书馆有个很棒的文化讲座,
下周六下午两点。如果你恰好有空...”这是一次含蓄的见面邀请。
老陈忐忑不安地等了四天,终于收到了回信。宁没有直接回应见面的事,
而是写道:“谢谢你的关心,我的膝盖还好。说起图书馆,让我想起一件往事。
1982年秋天,槐花巷拆迁前几周,我最后一次去那里。你不是在读书,
而是在收拾东西准备搬家。我看见你拿起一本书,翻了几页,然后又放下。
那时我很想走上前去,但最终还是没有勇气...”老陈愣住了。
他努力回想那个遥远的秋天,槐花巷老宅即将拆迁,他们一家确实在收拾东西准备搬到新居。
但他不记得自己曾拿起又放下什么书。更重要的是,宁的信暗示了她当时就在现场,看着他。
为什么一个自称“羞涩内向”的女孩会一再前往槐花巷,甚至在他们搬家时还在暗中观察?
这个疑问第一次浮现在老陈脑海中。他重新翻出那三封四十年前的来信,仔细研读。
字迹工整优雅,用语礼貌得体,完全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的手笔。
但某些措辞现在看起来,似乎过于成熟了,不像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
老陈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大。下一个周三,他带着所有信件去了市图书馆,
那里有一位老朋友在历史档案部工作。“老李,能帮我个忙吗?”老陈把信摊开在桌上,
“这些信,能看出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老李推推眼镜,
仔细研究了许久:“字写得很漂亮,用的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高级墨水,你看,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