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自出生起,便顶着 “军吏子弟” 的光环(日后李成梁官至高位,“军二代” 的身份更显)。
加之辽东之地自古民风粗犷,尚武之风盛行,少了江南的温婉束缚,多了塞北的豪迈洒脱,这般环境,恰好给了李如松 “野蛮生长” 的空间。
彼时,江南水乡的孩童们,每日埋首于笔墨纸砚之间,练书法、读诗文,琢磨的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文道;李如松却整日与刀枪棍棒为伴,舞剑、射箭、练骑术,钻研的是 “保家卫国、驰骋沙场” 的武道。
关内的孩子,耳边常闻 “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的教诲;李如松听得最多的,却是父亲李成梁 “勤练武艺,他日征战沙场,踏平漠北” 的期许。
关内的孩童开口便是 “之乎者也” 的文绉绉之语;李如松一张嘴,却是 “嗯呐干哈呢咋的了” 这般带着关东口音的俚语,首白又鲜活。
因自幼便跟着父亲李成梁在军营中耳濡目染,甚至时常随父参与小规模战事,刀光剑影、流血牺牲的场面,李如松早己见怪不怪。
这份在战火中淬炼出的实战经验,加之他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让他在成年后顺利考取武进士功名 —— 年方二十余岁,便获授 “指挥同知” 的官职,这在同期武将中,己是极为亮眼的成就。
也是在这一年,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己凭借赫赫战功升任辽东总兵,总辖东北全境的军政事务,其权柄与今日的战区司令相差无几。
若人生按此轨迹发展,李如松大抵会成为某位朝廷重臣麾下的 “猛将”—— 有一身蛮力,却少几分谋略,只能做冲锋陷阵的急先锋。
可命运的齿轮,往往在不经意间转向。
一个老乞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李如松的人生轨迹。
那是一日正午,李成梁刚从军营处理完军务返回府中,来不及歇息,便召集麾下的参将们齐聚厅堂,商议接下来的兵士训练计划。
众人正围坐桌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训练强度、兵器配备等事宜,气氛热烈。
忽然,府中的管家匆匆从门外跑进来,神色慌张地禀报:“总兵大人,府门外有一位老乞丐,无论门卒如何劝阻,都执意要见您一面,说有要事相告。
一介乞丐,竟敢指名道姓求见手握重兵的辽东总兵?
这事儿,透着几分蹊跷。
李成梁起初没把这乞丐当回事,皱着眉对管家摆手:“给两斤米、几钱碎银,让他赶紧走,别在府门口碍事。”
 可管家却面露难色:“大人,这老丈性子执拗得很,说见不到您,就算饿死也不挪步。”
这话一下戳中了李成梁的暴脾气。
他本就因练兵事宜有些烦躁,此刻猛地拍了下桌案,瓷杯都震得作响:“啥来头?
还非得见我不可?
他难不成能平了漠北的乱子?
行,带他进来!
我倒要看看,是哪路神仙这么大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