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州返回北京,项目小组立刻投入了后续工作。
投资协议的正式签署、资金的划拨、以及按照协议派驻董事并进行财务监督等事宜,都需要严格按照程序推进。
林枫作为最了解项目来龙去脉的人,自然承担了大量的协调和文书起草工作。
他虽然忙碌,但心境却与去江州之前大不相同。
那份潜藏在沉稳外表下的成就感,如同细微的火苗,温暖而坚定。
他知道,自己真正在这个庞大的体制机器上,留下了第一个清晰的印记。
不久后,关于此次成功投资“江州某创新型互联网企业”的简报,以国民经济综合司的名义,被撰写并上报。
简报高度概括了此次投资的战略意义、模式创新以及达成的成果,将其定义为“探索国有资本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国家信息化战略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成功案例”。
林枫的名字,虽然未在简报正文中突出显示,但作为核心建议者和项目小组关键成员,在相关的附件材料和内部汇报中,被司领导多次提及。
一天下午,处长老周把林枫叫到办公室,脸上带着难得的、毫不掩饰的赞许笑容。
“小林,干得漂亮!”
周处长亲自给他倒了杯水,“郑司长刚跟我通过气,部里主管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革的张副部长,看到了咱们司报上去的那份简报,特意问了问这个项目的情况,尤其对最初提出这个设想并参与推动的年轻同志表示了兴趣。”
周处长压低了声音:“张副部长说了四个字,‘有胆有识’。”
林枫心中一震。
张副部长!
那是真正部委层面的核心领导之一,主管的领域正好涵盖信息技术和产业改革。
能进入这个级别领导的视野,哪怕只是留下一个模糊的正面印象,其意义也非同小可。
“这都是司处长领导有方,处里同事们支持的结果。”林枫立刻谦逊地回应。
“哎,该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周处长摆摆手,“司里决定,就这个项目,给你一个内部嘉奖。虽然不比其他硬指标考核的奖励,但这是个态度,说明组织上肯定你的创新思维和工作能力。”
内部嘉奖的消息很快在司里传开。
形式很简单,就是在一次司务会上,由郑司长亲自宣读了一份简短的表彰决定,肯定了林枫同志“敏锐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勇于探索,在推动XX投资项目落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鲜花,没有奖金,但那份盖着司公章的红头文件,以及郑司长当众的肯定,其分量在体制内的人心中,远比物质奖励更重。
会后,同事们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而明显的变化。
王斌搂着他的肩膀,由衷地为他高兴:“行啊枫子,这下可是在司里,甚至部里都挂上号了!以后前途无量!”
连平时不太关心他人事务的老李,也在林枫帮他整理一份复杂的农业数据时,难得地主动开口:“小林,那个互联网的东西,看来还真让你弄出点名堂了。不错。”
赵国庆更是挤眉弄眼,私下里说:“哥们,你现在可是司里的‘新经济’专家了!以后有啥好项目,可得想着点兄弟。”
更重要的是工作安排的变化。
郑司长和周处长开始有意识地将一些更核心、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交给林枫。
比如,让他参与司里一份关于“十五计划”思路前期研究的综合材料撰写,负责其中“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部分的初稿。
又比如,一些涉及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的文件,也会让他先提出看法。
这些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数据核对或文件整理,而是真正触及到政策研究和制定的核心环节。
林枫依旧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每一次任务都全力以赴,提交的成果质量极高,逻辑清晰,论据扎实,既有前瞻性又兼顾现实可行性,让布置任务的领导更加满意。
一天下班,林枫和孙维海碰巧一起走出办公楼。
孙维海推了推眼镜,看着远处朦胧的景色,忽然说:“林枫,你走的路,很不一样。”
林枫侧目看他。
孙维海继续道:“很多人进来,想着的是按部就班,论资排辈。你不一样,你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资历’和‘功劳’。这次的事,很厉害。”
这是孙维海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表达赞赏。
林枫能感觉到,这个沉默寡言却极具潜力的同事,已经开始真正将他视为可以平等对话、甚至值得关注的同行者。
“运气好,碰上了。”林枫笑了笑,没有多言。
他知道,孙维海说得对。他不能,也不想完全遵循旧有的路径。
他需要用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功绩”,来加速自己的成长,积累宝贵的政治资本。
这第一次的成功,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正在不断扩大。
他已经成功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人,变成了一个“有能力、有远见、值得培养”的年轻干部。
脚下的路,似乎宽阔了一些,前方的光,也似乎更亮了一些。
但他很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
体制内的台阶还很长,未来的风浪也会更大。他需要更加谨慎,也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