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科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边境救援十年回响

第2章 救援前夕

发表时间: 2025-10-29
边境救援:十年回响第二章 跨国潜行:从清迈黑市到佤邦密丛2016年12月22日,泰国清迈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一架贴着“农业物资运输”标签的C-130运输机正在装货。

黑松站在机舱门口,看着队员们把伪装成“灌溉设备”的武器箱搬上飞机——M240B重机枪拆成了零件,装在绿色铁皮箱里;C4炸药混在化肥袋里,外面印着“泰国进口有机肥”的字样;就连便携式除颤仪,也贴了“兽医专用医疗设备”的标签。

“鹰眼在清迈的联系人到了吗?”

黑松问身边的山猫。

山猫刚挂了电话,点头道:“到了,在机场外的‘湄南河餐厅’等我们,说是能帮我们弄佤邦的‘边民证’,还能安排向导。”

两小时后,餐厅包间里,一个穿着花衬衫、留着八字胡的中年男人递过来一叠红色证件:“这是‘佤邦临时边民证’,上面的信息都是真的,是我从当地村委会买的,查不出来。

向导叫‘岩罕’,是佤邦北部的拉祜族人,熟悉‘狼头’武装的布防,晚上就能带你们进山。”

男人叫“坤爷”,是清迈黑市的“中间人”,手里握着东南亚多国的边境通道资源。

他指着桌上的地图,用铅笔圈出一个红点:“从清迈开车到清莱,再走山路进入佤邦,大概需要8小时。

‘狼头’武装在边境设了三个检查站,第一个查得松,第二个会搜车,第三个有红外监控——你们得在凌晨3点过第二个检查站,那时候哨兵换班,空隙有15分钟。”

黑松把一叠泰铢推过去:“谢了,要是我们能活着回来,还有重谢。”

坤爷笑了笑,收起钱:“祝你们好运,佤邦的‘狼头’可不是好惹的,他们首领‘刀疤陈’以前是缅甸政府军的特种兵,心狠手辣。”

午夜闯关:15分钟的生死间隙12月23日凌晨1点,17人分乘三辆皮卡车,从清莱出发驶向佤邦边境。

山猫坐在第一辆车的副驾,手里拿着“边民证”,嘴里默念着准备好的借口:“去佤邦北部的橡胶园打工,带了点农业设备。”

凌晨2点50分,车队抵达第二个检查站。

路灯下,两个穿着迷彩服的哨兵正靠在栏杆上抽烟,旁边停着一辆加装了重机枪的皮卡车。

黑松通过对讲机低声下令:“潜入组准备,要是被发现,就用消音枪解决,别惊动第三个检查站。”

3点整,换班的哨兵骑着摩托车赶来,两个老哨兵骂骂咧咧地接过交接本,低头签字。

山猫抓住机会,推开车门递上“边民证”:“兄弟,麻烦通融下,橡胶园老板催得紧。”

哨兵扫了一眼证件,又往车里看了看——后斗里的武器箱被帆布盖着,只露出“灌溉设备”的铁皮角。

“车里装的啥?”

哨兵伸手要掀帆布,山猫赶紧递上两包中华烟:“都是些浇水的管子,不值钱,兄弟抽烟。”

就在这时,第三辆车的阿凯突然咳嗽了一声——他怀里藏着一把伯莱塔92F手枪,生怕被搜出来。

哨兵皱了皱眉,刚要说话,远处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好像是巡逻队来了!”

另一个哨兵喊道。

两个哨兵慌了,赶紧在“边民证”上盖了章,挥挥手让车队通过。

皮卡车刚驶离检查站,黑松就听见对讲机里传来夜枭的声音:“后面的巡逻队没追上来,安全了。”

密丛潜伏:与毒蛇、蚊虫为伴的48小时12月23日清晨,车队在佤邦北部的一座山脚下停下。

岩罕背着竹篓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把砍刀:“从这里进山,要走两天才能到‘狼头’基地附近。

山里有很多毒蛇和蚂蟥,还有‘狼头’的流动哨,你们得跟着我走,别出声。”

队员们换上了当地村民的衣服,把战术背心藏在粗布外套里,武器要么别在腰间,要么背在竹篓里。

老枪的左腿不太方便,阿凯主动帮他背M240B的零件箱:“老枪哥,我年轻,力气大。”

老枪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他的腰伤又犯了,每走一步都疼得冒冷汗。

中午时分,队伍在一片竹林里休息。

玛丽从背包里拿出驱蚊液,分给队员们:“这里的蚊虫带疟疾病毒,必须涂满,不然被叮一口就麻烦了。”

白大褂则在检查急救包,把止血带和***按顺序排好:“要是遇到交火,我得能最快拿到东西。”

突然,岩罕做了个“安静”的手势,指着不远处的草丛。

队员们瞬间握紧了武器——一只通体翠绿的竹叶青蛇正从草丛里爬过,离夜枭的脚只有一米远。

夜枭屏住呼吸,慢慢抽出腰间的砍刀,等蛇爬近了,手起刀落,精准地砍中了蛇头。

“这东西毒性强,被咬了三分钟就会休克。”

岩罕说。

12月24日傍晚,队伍终于抵达“狼头”基地附近的一座山顶。

蜂鸟拿出“毒蜂-Ⅱ”无人机,组装好后放飞:“我先侦察下基地的布防,看看关押点在哪。”

无人机的红外镜头里,基地的轮廓清晰可见——西周有铁丝网,门口有两个重机枪位,中间的白色平房应该就是关押点,周围有西个流动哨。

“黑客,能黑进他们的监控系统吗?”

黑松问。

黑客打开笔记本电脑,连接上无人机的信号:“试试,他们的监控系统是民用的,应该不难破解。”

十分钟后,电脑屏幕上出现了基地的实时监控画面——关押点的窗户里,能看到两个人影,一个坐在椅子上,一个躺在地上,应该就是美国大使和林晓宇。

“明天凌晨3点行动,”黑松看着队员们,“潜入组从铁丝网的缺口进去,解决流动哨,然后炸开关押点的门;火力组在山顶架起重机枪和狙击枪,压制门口的火力点;技术组负责干扰他们的通讯,别让他们求救;医疗组在山脚下待命,准备接应。”

夜里,山里下起了小雨。

老枪靠在树干上,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是他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他用袖子擦了擦照片上的雨水,轻声说:“闺女,等爸回去,就给你缴学费。”

不远处,蜂鸟正在给无人机换电池;夜枭在检查夜视仪;白大褂在给队员们测体温——17个人,在冰冷的雨夜里,等待着黎明时分的生死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