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年的八月,暑气蒸腾,连柏油路面都泛着扭曲的油光。
郭志远觉得,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个无所事事的夏天,早在中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就提前结束了。
分数卡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像鱼刺鲠在喉咙——够不上梦想的重点高中,却又比普通高中线高出一大截。
巴拉亥村的夜晚,蛙声一片。
这个卧于青山脚下、黄河岸边的百年老村,沉静地呼吸着。
他坐在老屋的门槛上,青石板的凉意透过薄薄的裤子渗进来,耳边是父母在屋里压低嗓音的商量。
发小张磊,那个皮肤白净的俊俏后生,己经撂下话:"志远,别犹豫了,咱俩一起回培英中学再战一年,准成!
"郭志远闷着头,没应声。
复读,像一条看得见尽头的灰暗隧道,安全,却让人窒息。
转机像暗夜里的萤火,来自班主任王老师一个急促的电话:"志远!
成绩我看了,别急着复读!
青山区少先路27号,钢城师院附中,正在招高分调剂生,你去试试,是个机会!
"钢城师院附中!
那个名字带着书香和城市的距离感,瞬间点燃了他沉寂的心。
一夜无眠,天光微亮时,他鼓起勇气,先拨通了同校不同村的王瑾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睡意,却异常果断:"好!
我正愁没出路,一起!
"接着是同村同校的韩雪,小姑娘在电话那头几乎跳起来:"附中!
听着就厉害!
等等我!
"清晨的村口,那棵百年的老槐树静静伫立,浓荫如盖。
王瑾依旧高挑挺拔,长发束成利落的马尾,身旁是她的父亲;韩雪穿着她最宝贝的白色连衣裙,小小的个子满是雀跃,身旁是她的母亲,郭志远的母亲也陪同他一起去,到了***点,大家简单打了声招呼,就坐上了开往市区的大巴。
开往东河区的班车喘息着停靠,车厢里混合着汗味、烟草和尘土的味道。
三个孩子的大人彼此聊着一些农村的趣事,王瑾和韩雪坐在一起聊着未来的规划,郭志远靠窗坐下,看着熟悉的田垄、老屋和村口斑驳的石碑一点点后退,心里空落落的,仿佛正从滋养他长大的厚重历史与黄河的潮润气息中被剥离出去。
"听说附中的图书馆有三层呢!
"韩雪扭过头,眼睛亮晶晶的。
王瑾更务实:"书多不多另说,关键是老师。
志远,王老师有说附中往年一本率多少吗?
"郭志远窘迫地摇头:"没…没细问。
"他光顾着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哪还顾得上衡量稻草的粗细。
他脑子里盘旋的是更现实的问题:学费会不会比乡下贵很多?
城里的同学,会不会因为他来自一个地图上难寻的百年老村而看低他?
在东河区换上5路公交车,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
车辆崭新,报站声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车厢里拥挤却安静,人们衣着光鲜,神情淡漠。
郭志远紧紧抓着冰凉的扶手,在晃动的车厢里努力站稳,目光贪婪地掠过窗外。
"车辆到站,劳动公园。
" 报站声响起。
韩雪立刻被窗外吸引:"快看!
公园里有游乐场!
"郭志远和王瑾也望过去。
葱茏的树木间,蜿蜒起伏的过山车轨道如同钢铁巨龙般盘旋,车厢带着乘客在轨道上高速俯冲、盘旋,激起一阵阵兴奋的尖叫,那惊险***的景象和声音,构成一片热闹而遥远的场景。
"哇!
是过山车!
"韩雪捂着嘴惊呼,脸上写满了新奇与一丝畏惧,"那么高,速度那么快!
"王瑾也驻足看了几秒,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看着真***。
等咱们真考上了,说不定可以来试试胆量。
"郭志远没有说话。
他只是默默看着那钢铁巨龙呼啸而过,觉得那惊险的轨迹和乘客的尖叫声,就像这座城市为他展示的第一个、充满速度与***的样板。
他在巴拉亥村的黄河滩上、青山坡下跑过整个童年,感受的是自然的风,从未体验过这种人造的、极致的速度与失重。
一种混合着陌生、震撼与些许渴望的情绪悄然滋生。
他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如果……如果真能留下,我一定要进去看看,哪怕只是远远地看着这钢铁的庞然大物。
"车辆到站,钢城电视台。
""我们到了!
"韩雪第一个跳起来。
6个人下了车,八月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
"还有一公里呢。
"王瑾辨认了一下方向,带着两人朝少先路走去。
他们沿着人行道,穿过第一个红绿灯,路边的商铺传来空调的嗡嗡声和食物的香气。
第二个红绿灯口,他们等着长长的车队通过,郭志远看着车里人们凉爽惬意的模样,下意识抹了把额头的汗。
"第三个了,过了这个路口应该就到了。
"王瑾指着前方说。
当他们在第三个红绿灯路口停下,远远地,就己经能看到钢城师院附中那气派的电动伸缩门了。
校门前黑压压地挤满了人,如同聚集的蜂群,嗡嗡的喧嚣声即使隔着一百多米的距离也清晰可闻。
那紧闭的校门,门内宽阔的林荫道、红白相间的跑道和高耸的教学楼,与门外焦急的人群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樊篱。
郭志远的心,随着一步步靠近,跳得越来越快。
渴望、忐忑、自卑、还有在看到劳动公园里那个陌生游乐场时生出的那一丝微弱憧憬,全部交织在一起,几乎让他窒息。
他知道,那道门,不仅仅是一扇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