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科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予你岁岁情

第二章 靠近冰山的温度

发表时间: 2025-08-21
开学第一周像被按了快进键,在课本翻页的簌簌声、老师板书的粉笔声和课间短暂的喧闹里,飞快滑过。

明德高中的节奏比初中紧了不止一点,林岁晚每天抱着一摞新课本穿梭在教学楼,连喘气都觉得比以前急了些。

但青春期的适应力总像带着弹性,不过几天,高一(3)班的座位旁就有了固定的笑声,黑板角落也开始出现值日生画的小涂鸦,连老李严肃的训话,都添了几分熟悉的暖意。

只有她和周予安的前后桌关系,还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物理距离近得能听见他翻书的轻响,心理距离却像隔了层看不见的玻璃,摸不着,也穿不透。

周予安像是台设定好程序的精密仪器,永远踩着早读铃踏进教室,白衬衫的领口永远扣得整齐,连坐姿都没怎么变过:脊背挺首,手肘轻抵桌面,指尖搭着笔,目光稳稳落在黑板上,仿佛周遭的一切都成了模糊的背景。

他的笔记写得像印刷体,每一页都分了清晰的板块,连重点标注的颜色都统一;老师提问时,不管多绕的知识点,他总能用最简洁的话讲清楚,声音清冷冷的,却带着让人没法质疑的笃定。

班里渐渐有了“周神”的私下称呼,可没人敢轻易凑上去搭话。

他的课间永远安静,要么趴在桌上看英文原著,书页翻得极慢,像是在逐字揣摩;要么就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眼神放空,连旁边男生打闹的动静都穿不透他周身的屏障。

偶尔有人抱着数学题来问他,他会抬眼接过本子,指尖点着题目讲思路,讲完就把本子递回去,半句多余的话都没有,那股疏离感像层薄冰,让想再聊两句的人都没了勇气。

林岁晚成了离这层冰最近的人。

她总在低头写作业的间隙,用余光悄悄描摹他的轮廓,慢慢攒下了些只有她知道的小细节:他解难题时,左手会无意识转着右手腕的黑色运动表,表盘反光偶尔会晃到她的笔尖;午后阳光斜照进教室时,他侧脸对着窗户,睫毛在眼下投出细碎的阴影,能把他冷硬的下颌线柔化几分;有次后桌两个男生玩闹时撞了他的桌子,他没回头,却悄悄加快了翻书的速度,指节也捏得更紧了些——林岁晚甚至能感觉到,他周身的空气都凉了几分。

最让她在意的是,他好像不会笑。

上次物理老师讲了个关于“惯性”的冷笑话,全班笑得前仰后合,她忍不住回头看,只看见他嘴角极轻地动了一下,快得像风吹过水面,连涟漪都没留下就消失了。

她的速写本里,关于周予安的页脚越来越厚。

最开始只是几笔勾勒的背影,后来添了他转手表的指尖,再后来,连他望着窗外时,睫毛在阳光下的弧度,都被她细细画了下来。

铅笔在纸上沙沙划过,像是在偷偷收藏着什么只有她知道的秘密。

语文课是林岁晚的主场。

她从小就爱读诗,杨老师让分析《雨巷》时,她想起去年在苏州古镇见过的青石板路,细雨落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顺着话头讲出来,连杨老师都笑着点头:“林岁晚同学的感受很细腻,把诗里的朦胧感说透了。”

掌声落下来时,她脸颊有点热,正低头整理笔记,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极轻的鼻音——像是“嗯”,又像是不经意的哼气。

她的心猛地一跳,指尖顿在笔记本上,下意识想回头,却又硬生生忍住。

是周予安吗?

他是觉得她说得好,还是觉得太矫情?

那点轻飘飘的声音像根细针,轻轻扎在她心上,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会在意他的看法。

这份在意,很快就在数学课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窘迫。

老李在黑板上画了道几何题,辅助线绕得像迷宫,林岁晚盯着那堆线条看了五分钟,脑子还是一片空白。

班里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的声音,她把头埋得更低,恨不得把自己藏进桌肚里。

“周予安,上来试试。”

老李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周予安起身时,椅子腿在地面划过一道轻响。

他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几乎没停顿,就在黑板上画了条新的辅助线,白色粉笔尖在黑板上笃笃敲着,每一步推导都清晰得像写好的答案。

林岁晚仰着头看,看着他写下“证明完毕”西个字时,手腕轻抬的弧度,心里又佩服又有点沮丧——他好像永远都这么轻松,而自己连基础题都要琢磨半天。

周予安走回座位时,掌声还没停,他却像没事人一样,坐下就翻开了数学练习册,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林岁晚偷偷回头,看见他练习册上己经写满了下节课的预习笔记,字迹工整得让她自惭形秽。

她低头看了眼自己草稿纸上画得乱七八糟的线条,轻轻叹了口气——原来人和人的差距,真的能这么大。

周五的语文课后,林岁晚又陷入了新的烦恼。

杨老师布置了篇“青春与梦想”的随笔,要求下周交,还要选范文在年级展示。

她趴在桌上,用笔尖戳着草稿纸,写了“奋斗”又划掉,写了“友谊”又觉得俗套,连许昕凑过来都没察觉。

“晚晚,想啥呢?”

许昕戳了戳她的胳膊,“要不写暗恋?

我看你速写本上……许昕!”

林岁晚猛地抬头,脸瞬间红透,慌忙捂住她的嘴,飞快往后瞥了一眼。

周予安正戴着耳机看英文杂志,指尖夹着书签,像是没听见她们的对话。

她松了口气,瞪了许昕一眼:“别胡说!”

可许昕的话像颗石子,在她心里漾开了圈涟漪。

写暗恋?

写谁呢?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她就赶紧甩了甩头——太羞耻了,而且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写。

她重新趴在桌上,目光漫无目的地扫过,忽然落在了周予安的桌角。

他的笔记本旁,放着本深蓝色封面的小书,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一行烫银的英文书名。

林岁晚眯着眼睛看了半天,认出是本诗集。

她有点意外——她一首以为,周予安的世界里只有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没想到他会看这种带着柔软情绪的书。

也许……诗里能找到灵感?

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

她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做什么大事,趁着周予安还在专注看杂志,用铅笔帽轻轻戳了戳他的后背。

隔着薄薄的校服衬衫,能感觉到他身体僵了一下。

他缓缓摘下一边耳机,转过头,黑眸里带着点询问,没有不耐,也没有热络,就像在看一道需要解答的题。

林岁晚的心跳瞬间快了起来,脸颊烫得像发烧。

她强迫自己看着他的眼睛,声音有点发颤:“周予安同学……能借我看看你桌上那本书吗?

就……那本蓝色的。”

她的指尖轻轻指了指那本诗集。

周予安顺着她的手指看了一眼,眼里似乎闪过一丝极淡的诧异,快得抓不住。

他没说话,目光在她泛红的脸上停了两秒——那两秒像过了很久,林岁晚的手心都沁出了汗,差点就要说“算了不用了”。

就在这时,他伸出手,拿起那本诗集,递了过来。

“给。”

声音还是清冷冷的,听不出情绪。

“谢谢!”

林岁晚几乎是抢着接过来的,指尖不小心碰到了他的手,冰凉的触感让她一颤。

她赶紧低下头,把书抱在怀里,像捧着块烫手的山芋,连道谢的声音都轻了几分。

周予安没再说什么,重新戴上耳机,转了回去。

那本诗集比林岁晚想象的要旧,纸张泛黄,翻开时能闻到淡淡的油墨香。

让她惊喜的是,书页空白处写满了批注——不是随意的涂鸦,是用黑色钢笔写的英文注释,还有些简短的感悟。

在一句关于星空的诗句旁,他写着“永恒的瞬间”;在描写孤独的段落下面,又标了“共鸣”两个字。

那些字迹和他的笔记一样工整,却多了点笔记里没有的温度,像在悄悄诉说着他没说出口的心事。

林岁晚抱着书,看得入了迷。

许昕叫她去食堂吃饭,她都摆摆手拒绝了。

诗里的句子像钥匙,忽然打开了她的思路——为什么非要写宏大的梦想?

写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细碎的瞬间,不也是青春吗?

她拿出草稿纸,飞快地写下“被定格的瞬间”几个字,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和窗外的蝉鸣混在一起,格外清亮。

下午快上课时,林岁晚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

她看着前面周予安的背影,心里满是感激,深吸一口气,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摘下耳机,转过头。

“看完了?”

“嗯!”

林岁晚用力点头,脸上忍不住绽开笑容,眼睛亮得像有光,“太谢谢你了!

这本书给了我好多灵感,帮了我大忙了!”

她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连尾音都轻轻扬着。

周予安看着她的笑容,眼神似乎微微动了一下,像湖面被风吹起了道细纹。

他伸出手,接过诗集,只说了三个字:“不客气。”

说完,就把书放进桌洞,重新戴上耳机,转了回去,仿佛刚才的对话只是段无关紧要的插曲。

林岁晚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那股雀跃像被泼了盆冷水,瞬间凉了下去。

她以为至少能看到他笑一下,或者说句“有帮助就好”,可他还是那副冷淡的样子。

原来,借书对他来说,和上次扶扫帚、捡书本一样,只是顺手做的小事,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她刚才那副兴奋的样子,说不定在他眼里很幼稚。

她默默低下头,指尖抠着桌面,心里有点酸。

原来靠近冰山的第一步,感受到的不是暖意,而是更明显的寒冷。

几天后,轮到林岁晚负责午间广播的“文苑漫步”栏目。

她坐在广播站的隔音间里,面前摊着改了三遍的稿子——开头写的是声音如何承载情感,中间引用了诗集中关于“永恒”的句子,结尾落在了青春里那些细碎的瞬间。

“午安,明德的同学们。

这里是‘文苑漫步’,我是林岁晚。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被定格的瞬间——声音、文字与我们的永恒’……”她调整了下麦克风,声音清澈又温柔,透过广播传遍了校园。

教室里,许昕对着广播喇叭比了个大拇指;而在楼下的篮球场上,周予安刚投进一个三分球,正和队友击掌。

广播声飘过来时,他跑动的脚步忽然顿了一下,微微仰头看了眼广播站的方向——那里在教学楼顶层,只能看见一扇小小的窗户。

阳光落在他汗湿的额发上,映得他的眼睛亮了些。

不过一秒,他就重新转身跑向球场,仿佛刚才的停顿只是错觉。

隔音间里,林岁晚念到一半,忍不住看向窗外。

她不知道周予安有没有听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认出诗里的句子。

但她握着麦克风的手,却慢慢稳了下来。

就算他没听见,就算他没在意,至少她用自己的声音,把那些从他书里得到的灵感,变成了能被听见的文字。

广播结束时,她收拾好稿子,走出广播站。

午后的风吹在脸上,带着点暖意。

她想起球场上那个短暂停顿的身影,心里那点失落,好像被风吹散了些。

或许靠近冰山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至少,她己经迈出了第一步。

而那个在阳光下奔跑的少年,和他那本藏着秘密的诗集,都成了她青春里,一个带着凉意又格外清晰的瞬间。